
【第1篇】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2250字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____年7月2日至____年7月11日,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整个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图所示:
中间为火上积块岩,岩性抗蚀能力强,周围岩石抗蚀能力弱,经过长期剥蚀后,地势较周围的高,而盆地四周为抗蚀能力更强的花岗岩,地势最高,这样,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地形。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四、地貌营力
a) 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 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平。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五、地貌类型
地貌分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柳江盆地区域内这些地貌类型并不齐全,只有部分。
相关阅读: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怎么写报告82人觉得有帮助
在撰写地貌实习报告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采集的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这需要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确保内容既有科学依据又贴近实际。开头部分一般会简述实习背景,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区域进行考察,这次实习有什么特殊意义。这部分不必太复杂,能交代清楚就行。
接着就是描述实习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基本信息。记得要提到使用的工具设备,像是gps仪、罗盘这类专业器材,还有记录方式,手绘图也好,拍照也好,都得说明。这里有个小地方需要注意,如果是在野外作业的话,环境条件可能会影响工作进展,比如天气状况、地形复杂程度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接下来就是重点——详细记录实习成果。对于地貌特征的描述,可以用专业的术语,如侵蚀阶地、冲积扇、河漫滩之类的,这样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现场的情况。同时,附上一些示意图表也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数据分布和变化趋势。不过在画图时,一定要保证比例尺准确,标注清晰,否则会给后续解读带来麻烦。
数据分析环节同样重要,要把收集的数据整理分类,运用统计方法找出规律。比如说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内的河流宽度变化,可以推测出该地区长期的地质活动模式。这一部分需要逻辑严密,引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然就失去了报告的价值。
小编友情提醒:
别忘了谈谈自己的体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感悟,都可以写进去。当然,这里说的体会并不是单纯抒发个人感受,而是基于事实的反思,比如某些测量方法是否可行,未来还可以尝试哪些新技术手段之类的内容。这样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成长,也能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整个报告完成后,记得反复检查一遍,尤其是那些涉及数字和图表的地方,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有时候因为疏忽,可能会出现单位标错或者小数点位置不对的情况,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会影响整体质量。另外,格式也要统一,字体大小、行间距这些细节都不能马虎,毕竟一份整洁规范的报告更容易赢得认可。
【第2篇】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文5750字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
莲花洞位于东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这里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加上降雨量比较丰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已开发出长约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亿万年形成的钟石乳、石竹、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水洞之内一汪甘泉清澈见底,汩汩不尽。登山的过程回看到溶洞,山上_____露的灰岩面上可见到溶蚀的沟槽,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3﹚京娘湖
京娘湖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郸约 60公里,现为aaa_____风景区。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称口上水库,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现凭借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这里层峦叠嶂,川谷深幽,其风景各具特色。有的为人工造就,气势宏伟,巧夺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交融,赋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外,京娘湖水库大坝,大坝横阻于门道川与常社川进口处。为浆砌石重力坝,高81米,长185米,坝顶宽10.5米,水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桥。一坝雄踞,宛如银壁,宏伟壮观。还有京娘峡,原名三层门,后因此处所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而改称现名。这里峭壁高悬,若乘船进谷,仰看蓝天一线,俯视碧水一带,大有“峰与天关接,船从地窟行“之感。
﹙4﹚古武当山
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异,五峰相看,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进进景区,您可先乘缆车直达山顶,上庙主峰海拔1437.7米,开平人才网?_____涿斫ㄔ谏蕉ゴγ 砟诠┳诺来笊裾_____浯蟮酆吞 谑φ湃 帷1倍ダ弦 ィ 隙ツ棠潭ィ 屑溆幸惶烨帕 印v蒙砩蕉ィ 菽吭犊矗 樯剿 扑 缃 删常 媸恰吧裨诿碇凶 碓谠浦行小薄?
2、古武当山实习:
古武当山四周的主要岩性:
地层自老致新依次为震旦系、冷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片麻言定变质言订一般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二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言定粘土岩、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进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页岩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作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土壤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很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石英块又名硅石,主要是生产石英砂(又称硅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红色变为玄色):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终极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1)断裂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基本类型是节理和断层。
①节理裂隙:
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和劈理。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在京娘湖南侧、漳河北岸,可见到不同外形的节理构造。构造
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电工程都会碰到。
②断层:
假如断裂两侧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
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褶皱中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於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尖灭“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沿,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3.京娘湖实习:
﹙1﹚京娘湖四周的主要岩性
长城系大红峪组:为本地区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英砂言冬含铁质及海绿石。层面清楚,交错层里和波痕发育,与上覆冷武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均匀厚度为18m。
﹙2﹚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外形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单斜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进海、进湖和支流进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轻易被再次腐蚀和搬运。
①腐蚀作用:河流的腐蚀作用包括机械腐蚀和化学腐蚀两种。河流腐蚀一方面向下冲洗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腐蚀,而河流化学腐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腐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活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腐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洗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4﹚河谷 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洼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一般河谷形态类型有:隘谷、峡谷、宽谷、复式河谷。与岩层产状关系可分为顺向河谷、次成谷、逆向谷、偶向谷。其他还有纵谷、横谷的地质构造分类,幼年谷、壮年谷、老年谷的腐蚀循环分类,以及古河谷、谷中谷等。
2、莲花洞实习:
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 水的冲蚀、潜
蚀,以及坍陷等机械腐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 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_____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异的喀斯特景观。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活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明显。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猎冬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网。
地下岩溶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_____,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很多奇异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腐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ⅱ、从莲花洞出来,我们爬上山顶,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岩
鲕状灰言定oolitic limestone)又称鲕粒灰言冬是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言冬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言冬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
竹叶状灰岩是石灰岩的一种,其特点为截面有砾石呈竹叶状。在我国华北地台上冷武统崮山组曾出现过大量的竹叶状灰岩现象。属冷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腐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0.3cm~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胶接、粘合、挤压在一起。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洗、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的样子容貌。
火成言定闪长玢言订:闪长玢岩属中性浅成言冬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黑云母、辉石及石英。呈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常为灰色,如有次生变化,则多为灰绿色,块状构造。常以岩脉或在闪长岩体边部产出。
5、书写实习报告:
我回到学校,我们小组把做的笔记进行了分类、整理。仔细分析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并分析了把自己找的照片和自己我们的笔记逐一对应,通过上网搜查资料,查各种文献,把实习报告写完。
四、实习总结:
1、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2、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纵能力。实习中有很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纵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纵,锻炼自己的实践操纵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3、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的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了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把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进步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固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怎么写报告13人觉得有帮助
写实习报告这件事,不管是学生还是职场新人,都得认真对待。要是应付了事,回头检查的时候会发现不少漏洞。比如地质地貌学这门课,它的实习报告可不是随便填填就能过关的。
报告开头这部分,得先把背景交代清楚,像是实习的时间地点,还有参与人员名单。这些基本信息不能少,不然别人看了会一头雾水。接着就是描述实习的目的,为什么要去搞这个实习,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一段写的时候,得把重点放在目标上,不要跑题。
正文怎么写?
这里头得把实习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比如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样的地貌,还有实地考察的一些细节。这一步很重要,因为这是证明你去过现场的关键证据。不过有些人在写的时候,可能会把观察到的东西堆在一起,这样就显得乱七八糟。建议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点分布来写,这样条理清晰些。
书写注意事项:
关于数据这块儿,记得一定要准确。测量的数据、照片拍摄的位置,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依据。要是数据错了,整个报告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当然,有时候因为设备的问题,可能数据会有偏差,这种情况需要在报告里说明一下原因。
分析阶段也很关键,要把看到的现象跟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说某个地貌的形成原因,它背后有哪些地质作用在起主导作用。这部分需要结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点,再用自己的理解去阐述。有些人写到这里,可能就会犯一个毛病,就是只抄书本上的定义,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报告就算写得再工整也没多大意义。
最后就是结论部分了,这里主要讲实习达到了什么样的成果,有没有实现最初的预期目标。如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问题,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来,顺便说说解决办法。不过要注意的是,结论不能太笼统,要具体一点,最好能给出一些建议,这对后续的工作可能会有所帮助。
写完之后别急着交,先自己检查一遍。检查的时候,除了看格式对不对,还要留意有没有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用错的情况。有时候人一忙起来,就容易忽视这些小细节,结果到最后被扣分就很冤枉了。
【第3篇】地貌实习报告范文7750字
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xx xxx
院系:xxx学学院
班级:09地理科学一班
时间:xx年6月10日
一、地貌学的意义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 花岗岩地貌
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 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花岗岩红土丘陵表层结构松开的风化壳极易发生散流冲刷和暴流侵蚀,成为崩岗侵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高发区,这类花岗岩地貌以我国的华南地区最为典型。以上这两类花岗岩地貌均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其特点和形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花岗岩地貌旅游资源,以及因地制宜地开展花岗岩风化丘陵地区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点,在学校出发,往南宁的东北方向前进,经过五塘,老师跟我们解释说南宁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纪岩,我们往东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纪地层,背斜山。该阶段为邕江及小型支流冲出来的小形盆地,呈现波状地形,台地和河谷,该地区以植水稻、玉米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较充足,丘陵上的种桉树,这种耗肥需水大的经济树种。公路两侧是寒武纪砂岩、沉积岩,能清楚地看见地层节理。
再往前走地形变化较大了,可以看到花岗岩风化壳,花岗岩是块状结构的岩石,坚硬密致,孔隙率约为1%,因而透水性比页岩还要差,只有页岩的1/5。花岗岩属于不透水的岩石,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岩性结构坚硬,抵抗侵蚀能力很强,所以花岗岩能够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岗岩岩体有丰富的节理,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崖壁,因为那里的地下水活动较强,岩体抗剪力较弱,易于进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岩体结构坚硬透水性差,节理交错,因此花岗岩容易风化。土壤相当贫脊,以高岭石为主,矿物机质较少,植被难以生长,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崩岗,崩岗地貌是一种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的严重水土侵蚀地貌。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特别是花岗岩丘陵)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因此该地区人烟荒芜,有零星村落分布。
到达昆仑关,看典型的花岗石红色风化壳,沿着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以向岩体内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风化壳。地层在三十米以上。我们来到花岗岩崩岗侵蚀区,用地质捶敲打岩石,判断此处岩石多为白云母。其岩性主要为粗粒或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有局面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我们用地质捶敲该岩石,易于散裂,说明花岗岩风化壳粘粒含量少出粒较多,胶结性弱,结构疏松。
在车辆行驶的路上,我们看到一闪过的灰色岩石。老师说那是火山凝灰岩,三叠纪喷发出来。这主要由粒径<2mm的火山灰(炭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结而成的岩石。分选性差,碎屑多具有棱角。岩石外貌有粗糙感,可以清楚看见层理。我们近距离地观察看了风化不够彻底的红色风化壳,其碎屑较多,是三叠纪形成的,层面较薄,长期发展下去最终形成高岭石、氧化铁、氧化锰等氧化物。人为破坏植被会形成坡面细流。不过,我们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雨水冲刷的坡面细流而是挖土机挖出的爪痕。
三、峰林洼地地貌
在前往上林的途中,可以看到峰林地型。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可总称为峰林地形,它们是岩溶地区的主要正地形,都是在高温多雨的热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复杂,是岩性纯、厚度大、产状平缓、分布广的碳酸盐岩地区地表水的侵蚀、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以及沿节理裂缝所进行的机械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峰丛顶部为尖锐的或圆锥状的山峰,而基部相连结簇状。在峰林地形中代表发育较早阶段的地形,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峰林、洼地地形形成之后,地壳抬升,岩溶进一步发展改变而成。广西西部,西北部,靠近云南,贵州高原的边缘部分都是发育了峰丛。而峰林主要发育在湿润热带、亚热带(年均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老师说这是发育不成型的峰林,成分不纯,杂质较多,叫锥状峰林,桂林地区的峰林叫塔状峰林。这里的下边地层为不可熔岩,上边是可熔岩。
到了上林,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饭。
从金龙洞出来我们往西北方向前进,坐着车上,我们看见一些没有水的坑,老师说,那是干谷。干谷为岩溶区特有的景观。岩溶地区发育了古河谷,当地壳上升,地表河流不是随之下切,而是沿着后期在谷底上发育的岩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将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有些干谷在暴雨季节尚排泄部分洪水,则称半干谷。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发生地下截弯取直现象,使原来的地表弯曲河流段变为干谷。因此在干谷地段常保留昔日河流冲积物的残余。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河流常发生遇落水洞或溶洞而转为地下伏流的现象,这种河谷遇石灰岩而突然截断,当这种河谷变为干谷时就称盲谷。
来到古零乡,该地区属于峰从洼地,地层漏水严重,以种植玉米为主。 在高大宏伟的灵阳寺下面,老师说这是典型的白云岩(18)我们用地质锤敲打和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区别。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虽与石灰岩相似,但硬度略大,较坚韧,滴稀盐酸(5%)不起泡或微弱起泡,而石灰岩是起很多的气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容物。途径古寨路口,老师给我们介绍该地区为浅洼地,地表水出不去,只能从地下水出去,形成喀斯特干谷。串株状洼地,土层薄,植物难以生长,当地居民饮水质量很差,经济落后。
傍晚,我们在周围都是山的马山县住宿。
四、 岩溶地貌
岩溶(或称喀斯特),是一种发育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地区的特殊自然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其区域地貌发育形成一系列与岩石的可溶性相关的独特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各种封闭洼地、漏斗及地下水系,地表岩石表面可以形成特殊的溶蚀形态,地下可以形成洞穴及相应的洞穴堆积物,其外在表现为区域特殊地貌和水文现象,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奇峰异洞,如峰林、峰丛、石林、石芽、暗河、天生桥、盲谷、竖井、天坑以及形态各异的岩溶洞穴等。我国岩溶地区分布广泛,集中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西、西藏等地。岩溶发育的主要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约137多万平方千米,如果再加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溶,则总面积可达300多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貌常常形成特殊的风景资源,成为旅游胜地,如我国世办自然遗产中的九寨沟、黄龙寺、桂林山水,世界地质公园云南石林,以及众多的旅游洞穴。
影响岩溶地貌的因素
作为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岩石主其可溶性特征,实际上属于地质条件范畴。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沉积相的碳酸盐岩可以形成不同的碳酸岩结晶状况、岩石结构和岩石构造,并导致了溶蚀作用的差异,进而对地貌发育产生影响。不同沉积相碳酸盐岩之间的裂隙也同样是岩溶发育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地层的组合,如砂岩等非岩溶岩层与岩深岩层的组合方式,可以影响到区域或小范围地下水活动,造成不类型的岩溶地貌发育,如半岩溶、全岩溶。岩溶地区水文现象具有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岭不重合的现象,地下河的存在则是岩溶地区特殊水文现象。岩溶地区的地貌与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动的水体,通过多种化学过程(如混合溶蚀)和机械过程,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岩溶地区不同地下水动力带的地下水不同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岩溶溶蚀特征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洞穴系统的发育。此外,岩溶地区土下存在一个特殊水文带——壤下带(subcutaneous zone),是土下可溶岩体顶部次生裂隙发育的地带,此处溶蚀作用活跃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epikarst)地貌带。
到了大龙湖水库,我们下车沿着公路走,观看了两边的岩性,是二元结构,泥盆纪和石炭纪交结而成,形成峰丛洼地,这里水库漏水严重,在这里修建的水库都要进行多处的人工修补。岩性以石炭纪方解石为主,植被较少,其表层风化程度较深,可以看见多处的沿着节理风化的方解石似乎要崩塌下来。还看见与灰质岩相似 藻类苔藓系岩。
我们来到了水库边上的岩溶洞,这里主要成分是常湿钙质淋溶土。溶洞的形成是早期的地下河崩塌溶蚀,以化学沉积为主,形成的自然拱。在岩溶地区,溶洞是指由于岩溶侵蚀作用及后期的沉积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溶洞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洞穴的总称,而洞穴则是指可以容纳人们进入的地下空间。广义上包括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洞穴,包括落水洞,竖井和复杂洞 穴系流等。狭义的溶洞是指发育在潜流带或季节变动带内形成的水平延伸为主,通常有地下河作用的曲折分布的洞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区别于其他地貌类型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地貌类型。地下河是岩溶地区沿大型岩溶管道或洞穴廊道集中排泄,具有较稳定流量的地下常年径流,也称暗河或伏流。地下河对地下水运动而言,从分散层流运动形式或发展为线性集中紊流运动。从地貌作用上,从简单的化学过程(溶蚀,淀积)发展为兼有化学溶蚀淀积,流水冲蚀机械侵蚀和堆积,崩塌等复合过程。地貌营力大大加强,地下河可以有河床卵石及两侧漫滩卵石沙粒堆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洞壁上有很多的鹅卵石。
这个洞很大,我们下去后可以看见洞顶往下有很多的石钟乳,表明水有波动,蒸发出来,溅水沉积而成。确切的说,石钟乳是洞穴沉积中常见的类型,是由于洞顶裂缝出渗出富含碳酸钙水流发生淀积,从洞顶向下垂直悬挂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由方解石成层结晶构成,悬挂如古钟,外形如乳,下端常有短鹅管凸起,故得名。石钟乳内部呈层状结构,垂直剖面中心常有鹅管。石钟乳的生长速度快慢不一,而且有阶段性,大多每30-50年生长一厘米。在破损的石钟乳上,我们可以看到雪白的晶粒岩石,是方解石。在洞顶上,我们还发现了旋窝脚洞,这是地下河小型支流冲出来的。脚洞是溶蚀作用在岩溶石山基部水面附近形成的浅洞,其成因一般认为是与池沼静水环境或静水滴水环境下水面溶蚀作用相关。脚洞发育后期可以成为地表水转入地下通道,故脚洞可以成群分布并相互贯通,成因上仍然是与地表,地下水的溶蚀侵蚀作用相关。也常与河流冲蚀或差异溶蚀有关,也有的是溶洞崩塌破坏的残余。我们深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听见一些滴水声,是从岩洞顶部滴落下来的。洞里还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夹杂着腥味,仔细一看是蝙蝠屎,用电筒往上照,发现黑黑乎乎的一片蝙蝠,说明洞里是非常潮湿阴暗的。
5月26日,8点40分,我们往马山县的东北方向前进,地势逐渐陡峻,是典型的峰丛洼地也叫溶蚀洼地,岩性以石炭系的碳酸盐岩为主,石多,土少,水缺。溶蚀洼地是岩溶地区的负地形,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而发育,面积约数几到数十平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洼地与峰林地形同步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遂形成今天看到的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洼地面积越大。在地壳间歇上升区,可以形成不同标高的洼地,或在溶蚀洼地之中形成类似“谷中谷”现象。该地区的浅洼地方种植玉米,山坡上种植根系发达的竹子。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出资在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小型的蓄水柜。
我们到达了里当乡民乐村,下车观察了此处的洼地。老师说洼地至少有一个排水口。这地区易旱易涝。旱是因为地下漏水,储存不住水。易涝是因为地下河有的地方管道过小,泥沙进入管道造成拥塞,来水太猛就无法消去,洪水一涨就淹没了洼地。我们仔细观看了白云母灰质岩。老师说由于冲蚀风化,生物作用如苔藓类植物作用,使岩层上逐渐形成土壤。我们还真看到岩层上面的小涡有一层薄细粒。不过我怀疑是风把周围的土吹上去的。老师拨开岩石下面的土壤,发现土壤掩盖的岩石部分很光滑。用手触摸感觉凉丝丝的,很湿滑。老师说这是土下溶蚀。我们还去看了传说中的地下河,感觉很平常,不像想象中那样急流、汹涌,倒像地沟水。用手触摸,没发现与平常水有什么不同。
五、流域地貌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策略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的流域。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水流不间断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过来约束水流。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过程
冲刷会使河床减低,扩大过水断面;而淤积引起河床抬高,缩小过水断面。由于过水断面的扩大或缩小,流速减小,输沙力降低,冲刷就逐渐停止。断面缩小,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不再发生堆积。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与河床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2、弯曲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床。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蜓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故纵剖面亦具有阶梯状坡折。
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当水流经过微弯河床凸岸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由此产生了水面横比降和横向压力,该力作用方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到水底相同。由于离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与黄压力相加产生的合力方向是:表层向着凹岸,底层向着凸岸。水流也随着合力方向而运动,即表流流向凹岸,这样就构成了单向环流,由于它发生在弯道,故又称为弯道环流。这种环流与河流的纵向流水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形的环流。单向环流与河流中射向凹岸的表面及其下降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结果使凹岸后退,其河道形成深槽。底流是从深槽流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造成堆积,形成边滩。上、下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河段,也因上升流而堆积出河心浅滩。在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前移之下,原来微弯的河床也就变成弯曲河床了。
再往北东东方向前往宾阳不一会地形骤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无垠,绿油油的水稻。这是河流(红水河)扫出的的平坦地面,以弯曲河流扫荡为主。由于弯曲河流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乔移,日长月久就形成了平原。由于该地区水水份充足,光照条件好,因此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冲击平原是人类文明发源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深厚。
我们前往大龙湖人工水库,途中我们下车观看了一条季节性河流冲出的河谷。现在河流已干涸,能看见许多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大多是没有被磨圆的,说明河水冲刷不够。河周围生长着矮灌木丛,其中稔子树很多,正值花开时期,很漂亮。
我们原路返回马山县,在白沙镇观看了摆在路边的观赏石。由于此类观赏石在大化最为典型,因此也称为大化石。这类观赏石在红水河形成,成分主要是碳酸盐岩,经地热形成变质岩。由于形状怪异,自然构造美,因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接着,我们继续往东南方向前进,这是二叠纪石灰岩形成的峰丛,地势较平坦,种植水稻,坡上种植桉树。到达两江,我们沿河流上游走,真切看到河流的侧向侵蚀,凸岸露出一些鹅卵石。
老师指给我们看了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就是河漫滩,平水期初露。当河流发育到一定阶段,旁蚀(测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河谷不断展宽,为河漫滩发育奠定了基础。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滩。
通常情况下,v型谷的谷底几乎为河床所占据。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凹岸地段,由于流速较缓也有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并与谷坡的坡积裙相连。这时因河谷还是比较狭窄,洪水期与平水期流速相差不大,所以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了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往河流下游。河谷再继续展宽,浅宽的滩上水流速度更加变小,即使在洪水期时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这样,便形成了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漫滩沉积。
而河漫滩沉积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土和沙粉,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积物,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积结构。平原河流河漫滩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而且越近底部颗粒越粗,越到上部颗粒越细。河漫滩上层的细粒沉积物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多为粉砂淤泥。随距河床距离的增加,沉积物有逐渐变细和变薄的趋势。
河里和河岸的鹅卵石都是从大明山冲刷下来的。鹅卵石成分多种多样。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岩和砂岩,有花斑洞的花岗岩,有较硬的变质岩,有黄铜矿、锡矿,花岗岩寒武纪轻变体,变质程度较深的铅变岩等。同学们拿着地质锤敲打各种岩石,辨别其成分,玩得不亦乐乎。
此次地貌野外实习课完满结束,我们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描述不是很清楚的东西。通过实践,我们收获了很多。
参考资料:
高抒、张捷·《现代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杜恒俭、陈华彗·《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
宋春青、邱维理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怎么写报告70人觉得有帮助
写报告这事,不管是学校里的作业还是工作上的任务,都挺讲究的。要是想把报告写好,得从头到尾好好琢磨一下。先说格式,开头部分最好有个题目,这就好比给人家开门的第一道锁,得让读者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报告。然后,得有个前言什么的,简单说下为什么要做这个报告,背景什么的,别太啰嗦就行。
正文这部分最重要了,得把关键点都写清楚。比如做地貌实习报告,就得把实地考察的地方、时间、天气情况先交代清楚。然后就是具体的观察结果,地形什么的,最好能画个图什么的,这样直观,别人看了也容易明白。要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加上一些照片,这就更棒了,能让报告显得更有说服力。
不过呀,有些人在写报告的时候容易忽略细节,特别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地方。比如,描述地形特征的时候,要是没把关键的数据写全,那后面分析起来就费劲了。还有,有时候写报告的时候,可能因为手头资料有限,就把一些不太确定的信息直接写进去了,这就不太好,容易误导读者。
写报告的时候,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能想当然地随便写,该用专业术语的地方就得用术语,不然看起来就很业余。比如,地貌类型这块,得具体到是喀斯特地貌还是丹霞地貌,不能笼统地说是个山地什么的。另外,报告里的一些数据,得确保来源可靠,不能随便找个数字就往上填。
有时候,写报告的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实地考察时遇到了突发状况,这时候就得在报告里特别注明。比如天气突然变坏,考察路线临时调整,这些都要写进去,不然别人看了会觉得你的报告不够全面。还有,如果报告里涉及到多人合作的情况,那每个人的分工和贡献也得交代清楚,不然容易引起误会。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报告后,最好能多检查几遍。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写完了就完事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检查一下能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拼写错误,标点符号不对,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会影响整个报告的质量。不过,有时候检查的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小问题,比如某个词写错了,但跟上下文意思差别不大,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多留意了。
【第4篇】地质地貌勘察的实习报告范文2000字
地质地貌勘察的实习报告范文
前言
实习时间:xx年年7月7日——7月18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
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
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
实习概况:
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
1实习区概况
2实习主要内容
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
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中统
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上统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
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怎么写报告48人觉得有帮助
地质地貌勘察的实习报告怎么写,这事说起来也挺讲究的。一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心里难免有点慌,毕竟既得摸清地形,还得把实地考察的情况给写清楚,不简单啊。不过,要是照着套路来,也不是不行。
头一个要搞明白的就是目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实习?是为了研究某个区域的地貌特征?还是为了分析地质构造?写报告前得先把这点想透了,不然写着写着就跑题了。比如,上次我跟着老师去山地考察,当时就没太在意为什么要去那儿,结果回来写报告的时候,发现好多地方都不太搭边。后来改了几遍才凑合过关。
接着就是记录数据了。在现场的时候,手里的工具不能少,卷尺、罗盘、gps什么的都得带齐。记笔记的时候别光顾着抄数字,还要把观察到的东西描述下来,比如土壤的颜色、岩石的纹理什么的。有一次我只顾着量坡度,忘了抬头看看周围的植被,回来报告里就缺了这一块内容,结果被老师挑了不少毛病。
还有就是画图。地图什么的特别重要,哪怕不是专业的绘图软件画出来的草图也行。记得那次我们小组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拍照,有人负责画图,结果因为沟通没到位,图上的标点跟照片对不上号,最后费了好大劲才调整好。所以呀,团队配合很重要,大家得事先商量好怎么分工。
至于格式,不同的单位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喜欢用表格,有的爱用段落形式。不管咋样,条理清晰是关键。像我之前写过一份报告,本来想用表格整理数据,结果越写越乱,最后干脆改成段落了事。虽然有点不规范,但至少看起来还行。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引用资料。有时候实地考察的结果跟现有的文献不太一样,这时候就得好好对比一下,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别一上来就直接否定前人的成果,先弄清楚情况再说。就像那次我去山区调查滑坡现象,发现有些文献里的数据跟现场测得的差了不少,后来请教了导师才知道,原来那些数据是几十年前的,早就过时了。
最后说个细节问题。写报告的时候,字体大小、页边距什么的都要注意。尤其是提交给领导审阅的时候,给人家第一眼的感觉很重要。如果排版乱七八糟的,即使内容再好也可能被忽视。当然,这不是说非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但基本的整洁还是得保证。
【第5篇】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7250字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懒人有懒招~本来想把它做成网页的,只是图片排版太麻烦了,我又懒,只好干脆直接复制图片好了。只是热点编辑也同样要花时间的~
这篇实习报告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份作业,当我打印出来捧在手中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自豪~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 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 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 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 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 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由于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在这一地区内,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蚀低山,最高的是鸡笼山(海拔高度1000.3m),在正断层下降盘,由桂头群(d2g)组成,这是由于岩性抗蚀性差异形成的。在地貌类型图上,我们把北岭山(从西郊三榕峡以东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划分为侵蚀低山。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甚至有些陡崖。与侵蚀低山相比,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个别超过200米的。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典型示范。
(四)河流阶地
在西江两岸可以观察到保留下来的三级河流阶地:第一级河流阶地多呈现半埋藏状态,且多被交通线路和工农业生产占据,不易于观察其上的冲积物,习惯上把它归于第七类冲积平原中;第二、第三级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即河流下切时切过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小山咀、新兴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冲积物与第三级阶地相似,时代属中更新世。
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沿江四路的自来水厂高地,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刘尚仁、王鸿寿教授近年发现的阶地。高程50m,冲积层是2m厚混有红土地河床相磨圆卵砾石,属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径多小于5cm,现已被蓄水池遮盖住,下伏为中泥盆统桂头群砂岩。 2 3 4 下一页
(五)冲积平原
从地貌类型图可看出,其它的许多地貌类型,如侵蚀台地、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等都分布于冲积平原之上。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 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它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我们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在西江北岸主要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峡附近。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
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73-12.8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广东省电力职工休养所、933冶金地质队、肇庆地质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旧址)、肇庆党校等就建在该阶地上。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26.2m 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
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12.8-1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如七星湖北岸与禾婆岩北侧的缓坡地、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址、肇庆学院(原西江大学) 等就位于新洪冲积阶地上,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的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 到扇中、扇缘, 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的补偿性堆积。正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 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 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 q3 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 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丘陵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波岩(119.6m),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124.0m,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38.8m),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⑤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阿波岩、石室岩和天柱岩。
阿波岩地形上东西走向,呈条状石山;岩性上为白云质石灰岩,是石炭纪中上统壶天群的岩石。浅灰色,成分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岩石颜色内浅外深;地质构造上为七星岩背斜的北翼,岩层向北倾斜,倾角在45°-70°之间。
石室岩呈长条状,由坚硬厚层的石灰岩构成,有灰白色、纯白色两类,且夹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砾岩一层。它属于七星岩背斜构造南翼。
天柱岩与石室岩的地质构造相同。它的地层倾角较大,山坡陡峭壁立。这里岩层倾角达80-86度,几乎垂直。
2. 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们考察的为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另外还有经过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干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
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 溶蚀洼地
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 落水洞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八)滑坡体
我们考察的滑坡体遗址,位于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紧贴渡口),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 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特别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国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胁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1 3 4 下一页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与广东省的地质史无法分割的。按照广东省地质史看,肇庆地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本区地质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
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
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
到了距今3.4—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 3ht)。
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 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
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1.55—1.35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
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k1)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1.5亿至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的侵蚀,溶蚀,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北面侵蚀低山,南面丘陵,中间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抬升为洪冲积阶地;此时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为高位干溶洞;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冲洪积阶地。
在晚更新世时期,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七星岩的地下河在此后继续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后,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蚀;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大陆构造下降,第一级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ⅲ 后记
一、实习感想
二、附图:
附图一 1:50000广东肇庆附近地貌类型图
附图二 1:10000肇庆市七星岩基岩地质图
附图三 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示意剖面图
参考文献
1. 严钦尚,曾昭璇. 地貌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9月第1版: 99-100
2. 曾昭璇主编. 星湖与鼎湖. 广东地理丛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6月第1版: 72
3. 肇庆市统计年鉴____, 肇庆市统计局, ____.
4. 刘尚仁. 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7(2): 88-97. 1 2 4 下一页
5. 刘尚仁. 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23(4): 135-142.
6. 刘尚仁,彭华. 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 热带地理, ____, 23(4): 314-318.
7. 今日肇庆网 www.today-zq.com/ → 编年大事, 1983年
8. 廖文波, 苏志尧, 金建华, 张宏达. 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8(1): 45-51
9. 黄耀丽,储茂东. 广东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5, 7(2): 85-89
10. 黄日恒.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刍议. 华南地震, 1998, 18(1), 64
1 2 3
怎么写报告43人觉得有帮助
肇庆地区的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该怎么写?这事说起来挺复杂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不太一样。不过大体上,报告得有个基本框架才行。
开头怎么写?
别搞得太花哨了,简单明了就行。比如先写清楚实习的时间地点,还有带队老师的名字。这里头容易出点小问题,有人可能觉得名字不重要,其实不然,万一将来查资料的时候找不到人可就麻烦了。再接着就是实习的目的了,这一步得好好琢磨一下,不能光写个“了解地质地貌”,得具体点,比如通过这次实习掌握某几种岩石的识别方法之类的。
接下来就是正文部分了,这部分最难把握。记得要把观察到的东西详细记录下来,像什么山峰的形状,河流的流向,还有土壤的颜色和质地什么的,都要记清楚。这里头有个小细节要注意,有些同学可能只顾着拍照,回来才发现照片拍得模模糊糊的,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所以拍照的同时最好还能手绘个简单的图示,这样既直观又实用。
然后就是分析阶段了,这是重头戏。得结合书本上学的知识去解释看到的现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形成这样的地貌,跟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一块儿容易让人犯迷糊,有时候明明觉得道理很简单,一动笔却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建议大家可以先把想到的关键词列出来,再慢慢组织语言,这样就不会显得太乱。
最后别忘了附上参考文献。这可不是随便抄几个名字就行了,得是你真正参考过的资料。有些人可能会偷懒,直接照搬别人的,这样做的话不仅学术不严谨,还容易被发现。实在想不起来的话,就去图书馆找找相关的书籍期刊,多看几本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引用。
写报告的时候还要注意格式,字体大小、行间距这些都得统一。要是格式乱七八糟的,即使内容再好也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另外,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错了,就会影响整句话的意思。不过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觉得写完就完事了,殊不知检查才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步骤。
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帮到大家。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靠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力了。
【第6篇】最新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2250字
最新地貌个人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二、时间与地点
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整个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图所示:
中间为火上积块岩,岩性抗蚀能力强,周围岩石抗蚀能力弱,经过长期剥蚀后,地势较周围的高,而盆地四周为抗蚀能力更强的花岗岩,地势最高,这样,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地形。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四、地貌营力
a) 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 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
夷平。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五、地貌类型
地貌分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柳江盆地区域内这些地貌类型并不齐全,只有部分。
最新地貌个人实习报告
怎么写报告37人觉得有帮助
最近有不少同学问我关于地貌实习报告该怎么写,说实话,确实挺复杂的,既要条理清晰,又要涵盖专业内容,还得符合实际工作需求。我以前也做过类似的活儿,所以就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大家说说。
一开始拿到任务的时候,先别急着动手,得先搞清楚具体要求,比如格式、页数什么的。我记得去年做这个的时候,老师特别强调要用a4纸打印,还要附上封面,上面要写清楚姓名、学号、班级之类的。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是忘了,交上去肯定挨批。我当时因为粗心,差点漏了封面,后来又重新打印了一次,费了不少劲。
接着就是整理数据了,这一步很关键。我们当时去实地考察了好几天,拍了很多照片,记了好多笔记。回来之后要把这些都整理出来,特别是那些测量的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其实,有时候写报告的时候会发现,有些数据可能不太对劲,但又懒得再去核对,就随便改了一下。结果后来被导师发现了,让我重新跑一趟,真是麻烦死了。
接下来就是写正文部分了。这部分最好分几个小节,像什么地理位置描述,地貌特征分析,还有形成原因探讨什么的。记得每一段开头最好能有个简短的小标题,这样看起来比较直观。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忘记前面写了什么,导致前后逻辑有点乱,这就需要反复检查修改了。
还有就是图表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加分项。如果能把现场拍的照片或者画的草图放进去,会让报告显得更有说服力。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图一定要标注清楚,比如图一、图二之类的,不然读者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说的是哪张图。另外,图的颜色搭配也要讲究,千万别用太花哨的颜色,否则看着不舒服。
最后就是校稿了。这一块儿特别重要,因为稍不留神就会出错。比如,把“侵蚀作用”写成了“腐蚀作用”,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还是会被细心的人发现。而且数字千万不能出错,不然会直接影响整个报告的质量。我当时就是因为疏忽大意,把一个数据写错了,害得后面所有的计算都跟着出了问题。
【第7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范文7500字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配合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____年7月13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1级的同学在高老师和刘老师的带领下,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刘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次实习从7月13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习考察正式开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再经西江大桥抵达肇庆市,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平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14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二 实习内容
7月13日早上,我们乘车出发,所经过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开辟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边缘建设公路难度一般都较低。公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下面我们就三天实习所考察的地貌类型来分类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1.滑坡与侵蚀阶地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
7月13日早上我们从珠海出发,首先到达的第一个实习地点是处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桥东侧的一个小卸煤码头,也称上南岸,属于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该地区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性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围在130m—140m内,滑动后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较小,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该地处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蚀使土石坊减少,导致不稳定。
(2)滑坡体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现已填平),与山体旁的西江距离不远,水的下渗对滑坡体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
(3)该地原本的卸煤码头比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体的负荷,促进滑坡的产生。
(4)滑坡体由第四纪粘土组成,是松散的堆积物,容易产生滑动。
该滑坡滑动后形成了4-5个滑坡阶地。如今的滑坡体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见。
2.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洪水不能淹没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态阶地。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 ,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须有残留冲积物,如果河流谷坡仅有阶梯状的岩石坡面,可称之台地或古剥蚀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3]
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
(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
(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
(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3]
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
该地的三级阶地高50米,地势平坦,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但现被水泥盖住了。由于鹅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层比较坚实,现此处建有一供水站。
通过观察,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
(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
(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
(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确定各级阶地可根据以上三个特点,通过找砾石,观察岩性,风化程度,磨圆度等方面来确认。
3.洪冲积阶地和洪积扇
肇庆市西江和北岭间有洪积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们来到了该洪积扇所在的耀辉园艺场,这里和我们所住的党校都是建在北岭的洪积扇上的,地上原积的土都是来自洪积扇的,广茂铁路的肇庆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积扇上。从来的路上我们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别墅,洪积扇是经过很长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相对比较平坦,在上面搞建筑是可行的。我们观察到眼前的洪积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岭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裸露在外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易敲碎,在大气中变质后变黄生成fe2o3。岩石特征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
接着,我们来到东岗村一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进行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
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
过渡地带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较柔软。过渡地带的物质组成基本是粘土物质,既有冲积物又有洪积物,岩性复杂。冲积平原和洪积扇共有的特点是前缘较薄,地下水较浅,物质较细。两者的区别是:
(1)冲积平原是远距离搬运所致,而洪积扇是近距离搬运所致。如我们所考察的过渡地带中的冲积物就是从西江中上游远距离搬运来的。
(2)结构成分上,冲积平原的砾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岩石,而洪积扇由砂岩组成。
(3)结构上,冲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好,而洪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差,并呈红色。
4.喀斯特丘陵和洞穴
旅游胜地七星岩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七个秀丽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这七座岩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后的两翼形成的山岩,称为残峰。这里各级溶洞发育良好。溶洞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蚀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点多,我们到达七星岩开始新一天的实习。步入七星岩风景区,一路向前走,路的左边是砂质岩形成的侵蚀丘陵,路的右边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途经一招财佛石像前,抬头仰望,只见招财佛后面的山岩是一分界处,左边是砂页岩,右边是石灰岩,两边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来到位于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
岩溶发育须具备的条件是:
(1)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岩石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渗流,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裂隙越发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
(3)地下水须具有侵蚀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
(4)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否则hco3-饱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条件形成溶洞,时间越长,溶洞越大。双源洞具备以上条件,其岩性为石灰岩,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
我们继续向前走,据老师介绍,此处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为军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军用机场。
转过禾原岩我们来到一题为“奇观”的钟乳石前,钟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双源洞还有另一个出口,北岭流过来的河流流进溶洞,形成断头河。溶洞水冬暖夏凉(地下水20米恒温),地表水与此汇集到落水洞。
离开双源洞后,我们登上马栏岗,该处是一个石灰岩侵蚀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难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径流动的。
在玉屏岩西面山脚,我们考察了玉屏岩和七星岩之间的断层面。这是一个右行平锥平移断层,玉屏岩本与观音岩相连,后来观音岩向南东移动,玉屏岩向北西移动,从而形成一左旋断层。中间破碎带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不透水,从而蓄水成湖。观察此断层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综观上根据断层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原理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当天13:15我们来到高108米的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13:30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北面有别墅建在洪积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七个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洼是由雨点的机械侵蚀和雨点的侵蚀造成的。
5.皱褶和断层
7月15日早上8:30,我们到达正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峡谷段处在西江中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整个背斜朝北倾斜。
三榕峡这一段的岩层倾向整体上朝北倾斜,目视倾角大约为30度。我们朝南走,找到一处岩层表面比较平滑的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由于岩层倾角与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测量岩层的倾角,然后加上或减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们继续向另一个考察地进发,9:45到达了一个采石场。此时我们基本到了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有一点往南倾斜,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人工采石时,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当然,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从采石场再往南走就是北岭的背斜南翼,岩层往南倾斜。至此,我们基本观察完北岭山脉的背斜。再往南走时,我们发现发育于泥盆系的岩层突然消失,从我们手上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可以看到北岭山脉上标有一个大断层,该处断掉从泥盆系到第四系6个系的地层形成断层。然后我们就在采石场观察和拣石头标本。我们发现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中午时分,我们乘车回到党校。党校的公路也是修在洪积扇上,我们途中下车选择两个点用罗盘测量了倾角,大约为
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三 地质地貌发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m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到奥陶纪(o)时期,发生了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变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到了距今3.4—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 3ht)。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呈海陆交互相,为滨海沼泽环境。
至中生代(mz),三叠纪时期(t)大地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上三叠纪(t3)到下侏罗纪(j1)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
中侏罗纪(j2)至白垩纪(k)(距今1.95—0.55亿年),发生了五幕燕山运动。其中第三幕燕山运动(距今1.55—1.35亿年)时期,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
2)以前,主要包括白垩纪(k)、早第三纪(e)、晚第三纪(n)、早更新纪(q1),即距今1.5亿-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侵蚀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冲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根据第四层水平溶洞经过四次构造抬升,抬升到目前的65-75m高度)。
在中更新世(q2)时期的陆相环境,早更新世(q1)末期与中更新纪(q2)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
三、四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水平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冲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积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根据第
二、三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或第
二、三级河流阶地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
2)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q
3)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正常冲积层厚度为20米,肇庆冲积平原地区最厚冲积层厚度竟达60米,旱峡在全新世淤塞,其冲积层厚度竟达90米)。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在羚羊峡进口和出口附近有来自山地的两条溪流,沿北岭与龙门之间的向斜构造下蚀和溯源侵蚀,切开源头分水岭,形成西江旱峡汊道。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
(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
(2)海平面下降(距今6000年),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广东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构造下沉,第一级和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四 结束语
大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这次的“笃行”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如做笔记应该用铅笔等等,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地貌学 严钦尚 曾昭璇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肇庆市地方志编委会,肇庆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页、192页);
[3] 广东河谷地貌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7年1月 第36卷第1期;
[4] 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4),p135-142。
怎么写报告81人觉得有帮助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次实习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挑战和收获。出发前大家都对这次活动充满期待,想着能学到不少东西。到了目的地后,大家开始实地考察,那些山川河流看起来挺普通的,但仔细研究起来却能发现很多学问。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带着我们观察,讲到一些专业术语时,我就有点跟不上了,好在旁边的同学帮忙解释了一下。
测量工作特别费劲,工具倒是准备得齐全,可操作起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记得有一次测高程,我拿仪器的时候没站稳,差点摔了一跤,好在仪器没事。后来慢慢摸索出点门道,总算完成了任务。采集标本也很重要,记得那天在河边捡石头,挑了半天才找到符合要求的几块,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
回到学校整理资料时,发现记录的有些地方写得不太清楚,当时忙着赶时间,没太在意细节。还有一次画图,因为比例尺没搞明白,画出来的图跟实际差距有点大,只能重新再来一遍。不过这让我意识到,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不然后续工作会很麻烦。
写报告的时候,感觉要把所有内容都归纳进去挺不容易的。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开头,东拼西凑了好一会儿才理出个思路。描述现象这部分还好,就是分析原因那块儿有点难,总觉得语言表达不够到位。而且在引用数据时,偶尔会忘记标注出处,这可能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个实习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这样学到的东西才会扎实。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
【第8篇】秦皇岛地质地貌综合实习报告1范文600字
一 前言
在学校学习地质基础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对一些地质现象和一些岩石与矿物有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并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一次野外的地质实习工作。此次实习,一方面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格人才。
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学习内容:
1、主要以常见的地质现象为主,包括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岩石及矿物的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地层古生物和石油地质方面的知识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 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测区综合柱状图。
(二)实习中要求达到:
1、能比较正确地辨别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初步进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定识别常见矿物,特别是造岩矿物。
3、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实习区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产状及时代。
5、了解实习区变质作用类型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6、熟悉实习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岩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实习区中的构造现象及掌握野外识别方法。
8、较正确的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能利用地形、地质图寻找地质点,识别地质构造。
怎么写报告44人觉得有帮助
秦皇岛地质地貌综合实习报告1怎么写?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也不是特别难搞。首先要明白,写这种报告不是为了摆花架子,得实实在在地把事情讲清楚。比如,你得先去实地看看,把看到的东西都记下来,别光靠脑袋想。当然了,有些细节可能当时没注意到,回头再补就费劲了。
实习的时候,带上个小本子挺好使的,遇到什么特别的情况就赶紧记下来。要是觉得脑子好使,能记住也行,不过人的记忆力有限,有时候刚看完的,转身就忘光了。记得有一次我去实习,回来写报告的时候才发现忘了记录几个关键点,只能找照片和别人的笔记凑合着补。
写报告的时候,得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最好还能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比如看到了一块岩石,要先描述它的样子,颜色、形状什么的,然后想想书上讲的哪种岩石符合这个特征。这里有个小问题需要注意,有时候书上的描述可能和实际不太一样,这时候不能死磕书本,得有自己的判断。比如书上说某种岩石常呈红色,但你看到的可能是灰色的,这不一定就是错了,可能是环境影响的。
书写注意事项:
拍照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拍的照片能帮大忙。不过照片也不能乱拍,得有针对性,比如重点拍那些不容易描述清楚的地方。要是拍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照片,到时候找起来就麻烦了。有一次我实习的时候,拍了好多照片,结果后来写报告的时候发现根本找不到那块特别的石头在哪张照片里,白白浪费时间。
报告里还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分析,但这分析得靠谱,不能凭空想象。比如看到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地形不一样,就得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水流冲刷的结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有时候分析起来挺费脑筋的,但这也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报告后最好能找个同学互相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有限,别人说不定能发现你忽略的地方。不过要注意的是,别人的意见只能参考,最终还得你自己拿主意,不能全盘接受,不然写出来的报告就失去自己的特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