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

2025年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5-11-10 11:15:05 查看人数:57

2025年地质实习报告

【第1篇】2025年地质实习报告范文2650字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怎么写报告75人觉得有帮助

写一份合格的地质实习报告,得从头到尾都用心去做。报告开头最好先概述一下这次实习的目的和背景,这能帮助读者明白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比如,你是去某个矿区考察矿产资源分布情况,那么就得简单说说这个矿区的重要性,还有你参与这次实习的意义在哪里。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工作内容了。这部分得详细描述你在实习期间做了哪些事情,像是采集样本,测量数据,这些都要写清楚。记得提到具体的地点和时间,这样能让报告显得更有说服力。像我在某一天去了某某山地,那里的岩石层特别有意思,我记录下了它的厚度和成分,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分析部分也很关键。当你拿到一堆数据后,得好好琢磨它们代表什么。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我发现这片区域可能存在某种矿物富集现象,这就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画一些图表辅助说明,图示会让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

写报告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忘记标注出处。这是不对的哦,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标明来源,不然就涉嫌抄袭了。还有,有些术语用起来得谨慎,别随便乱套专业名词,要是搞错了反而会误导读者。

最后别忘了附上参考文献。这部分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很重要,它展示了你查阅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写的时候要注意格式,不同学校或者单位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提前了解清楚再动手整理。

整个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马虎大意。有一次我就差点把一个重要的数据抄错,幸好后来仔细核对才发现问题。所以呀,不管做什么,检查工作都不能省略,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细节也不能放过。

【第2篇】2025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7700字

____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____级

洪灿哲

02地理科学 0232130237

前言: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____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____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习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习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习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 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 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 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 冲积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 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习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平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平),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2 3 4 5 下一页 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近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平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据我们观察,裸露在外面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带有fe而呈红色;沉积物颗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圆度,总体上来看,岩石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符合老师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洪积扇底部的沉积物粒径较大”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充填结构(又称透镜体,左图凹处),充填结构就是洪积扇停止生长,被大水冲出大沟,以后洪水又挟带物质填上而成为的一种地貌现象。充填结构里面的东西因为是后来填上去的,故其物质组成跟周围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别,成分比较复杂多样。

第二天:

旅游胜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七星岩于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叶剑英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达七星沿这个风景名胜区开始新一天的实习考察。进入大门,我们就看到,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一座招财佛像前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1 3 4 5 下一页 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个溶蚀就不发生了,岩溶也就无从发育了。如果这四个条件具备,随着时间的增长,溶洞也就会发育的越大。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

看完了双源洞,我们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财佛,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图)。这也是符合课本里面有关的背斜成谷理论的。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发育于不可溶的沙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们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和学习用罗盘量产状(岩石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这是一个右行平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平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判断了断层面的走向: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点左右,我们齐聚天柱岩脚下,准备登上这个七星沿风景区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们听取了有关天柱岩的一些情况: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已经停止了发育(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场阵雨,使到我们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见到了第一个溶洞,它属于第二层溶洞,但是它比较小,我们就没有进去看;再继续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们见到了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估计应该至少也有几十米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在大约75米高的地方见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 1 2 4 5 下一页 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奥陶纪时期发生的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到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着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了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石炭纪时期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相继形成测水灰岩,煤系,壶天组灰岩。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然呈海陆相交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上三叠世到下侏罗世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在第三幕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第四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平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1 2 3 5 下一页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结束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习,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习的到来。

参考资料:

广东河谷地貌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7年1月 第36卷第1期;

地貌学 严钦尚 曾昭璇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肇庆市地方志编委会,肇庆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页、192页);

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4),p135-142。

肇庆旅游网 www.zhaoqingtour.net/

今日肇庆 www.today-zq.com/

1 2 3 4

怎么写报告14人觉得有帮助

2025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怎么写

这次去肇庆七星岩做地质地貌实习,说实话一开始挺懵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后来慢慢琢磨,觉得关键是要先把目的搞清楚,为什么要去那里实习,想了解什么东西。如果目的都不明确,那报告写出来肯定乱七八糟。

到达现场后,我先围着七星岩转了一圈,观察那些石头的颜色、形状,还拍了不少照片。当时觉得这些石头挺有意思的,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坑坑洼洼,颜色也有深有浅。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不同地质年代留下的痕迹。不过当时没太在意,只顾着拍照了,回来整理资料的时候才想起来应该多记点笔记。

记录的时候我发现,不能光靠记忆,得把看到的东西详细写下来。比如某处岩石的裂隙走向,还有土壤的颜色层次,这些细节都很重要。要是忽略掉,回去写报告的时候就只能瞎猜了。而且写的时候要注意顺序,最好按照观察的顺序来写,这样条理会清晰一些。

报告里的图表也挺重要的,能直观展示很多信息。我在实习过程中画了不少草图,包括地形剖面图、岩石分布图之类的。画的时候没太讲究比例尺,觉得差不多就行,结果写报告时发现有些地方比例不对,看起来很别扭。所以大家画图的时候最好提前规划好比例,不然后期改起来麻烦得很。

书写注意事项:

关于数据分析这部分,我觉得需要多参考一下相关文献。我当时找了一些关于七星岩地质形成的论文,对照着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这个过程挺费时间的,但确实能让报告更有说服力。不过我当时有点偷懒,只挑了几篇看了一下,导致有些数据没能很好地解释清楚。

写报告的时候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含糊其辞。比如描述岩石性质的时候,不能说“看起来比较坚硬”,得具体指出它的硬度等级是多少。还有就是避免主观臆断,像“我觉得这里可能是个断层”,这样的表述就不太合适。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得出可靠的结论。

小编友情提醒:

报告写完后最好找个同学或者老师帮忙看看。当时我写完后就直接交上去了,结果被指导老师指出好多问题,比如有些地方逻辑不通,还有些专业术语用错了。其实如果有个人提前帮我看一下,这些问题都能避免。

【第3篇】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3750字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我们这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最高峰为诸岭(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一部分地层及构造层划分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

五、侏罗纪地层:缺失。

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第二部分构造分析

一、褶皱:褶皱:

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线性背斜由d

3、c1、c

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

2、孤峰—陵庄向斜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

2、向斜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

2、c3、短轴倒转背斜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

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短轴背斜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5、李家背斜与向斜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背斜与向斜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层:

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背斜与向短轴背斜褶皱。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短轴背斜

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短轴倒转背斜向斜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第三部分地质发展史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泥盆纪时期,该区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积,沉积物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沉积环境由河流转为海洋,沉积物由砂岩转为页岩。早泥盆世以后,该区环境均为海洋,接受长期的海相沉积。在石炭纪到二叠纪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此时,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早二叠世以后,地壳开始抬升,海底的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致使该地区缺少早三叠世的.地层。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地壳再次下降,陆地变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积。晚三叠世以后,地壳再一次抬升,该地区再次接受风化和剥蚀,缺少侏罗纪的地层。白垩纪开始地壳趋于稳定,河流开始发育,主要沉积环境由海洋转化为河流。

直到现在地壳处于长时期的稳定状态。 实习感言以前地质学在我的脑海里是门优美、神秘的学科,可是当我学完岩石学之后感觉有点晕了。我在问自己这并是我想象中的地质学?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背诵,而且并不见得都有用处,这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不知为什么,自从当年高考后我就不喜欢需要花时间背诵的东西了。这种情绪了直到我学习构造地质学后,才开始有了好转。当拿到一张地质图,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层环境状况,那种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自此我又爱上了地质学,而以前所学的岩石学并不是全无用处,如在分析地层序列,确定不整合面和判断地质演化情况,根本离不开岩石学的知识。而且岩石学并非全依赖于背诵,只要找对规律那就事半功倍了。因为我感觉构造地质学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希望以后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构造地质学上。而岩石学只要重点讲解一下,其他只是画出来让同学自己看,我觉这样效率会很更好点。如我前言所述的一样,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总之,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地质学的美,领略了构造地质学的魅力,而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按自己的个人体会,我觉得要学好地质学,首先应该端正态度,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是学工程,学地质学有啥用处呢?由于没有认清其重要性,结果降低了学习效率,直到期末时为了应付考试,死背一通,可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其次,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必须花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量很大,就必须认真听讲,而且课上得效率是自己看书的好多倍,加上老师不是按照课本讲课,我们还必须把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记下来。只要做好了这两点我觉得应该离成功不远了,可是由于我一直担任很多学生工作,再加上课上听课效率也不是很高,致使前半学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当我认识并想改变的时候,已经被甩得很远,为了不被淘汰我开始加强综合地质学的学习,运用系统复习法加强联想记忆,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但愿最后有个好的结果。这一学期,使我感触颇多,收获颇丰。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真的进步了很多。老师细致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诲,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很荣幸和老师您学习了这门课。

怎么写报告28人觉得有帮助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主要是用来记录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这类报告通常需要包含一些专业的术语和详细的描述。在写报告前,要确保自己对实习地点的地质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写出更有针对性的内容。

写报告时,第一步是要确定报告的主题。主题应该明确且具体,比如可以是关于金山镇某特定区域的岩石类型研究。接下来,整理实习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这包括拍照、测量的数据以及现场笔记。记得把这些原始材料分类保存好,方便后续查找引用。

正文怎么写?

可以从地质背景开始介绍,简单概述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基本信息。接着详细描述实习期间观察到的地貌特征,比如山体形态、河流走向等。这部分可以结合实地拍摄的照片和绘图来进行说明,这样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

对于具体的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比如断层、褶皱等地质学术语。同时,也要注意描述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对比其他类似地区的情况,找出差异点。

在分析部分,可以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假设。例如,通过观察某些特殊岩层的分布规律,推测它们形成的历史过程。这样的分析不仅能够展示个人的专业水平,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叙述过程中,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尽量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比如,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个点的重要性,可能会说“这个区域特别值得注意”,而不是具体指出为何重要。此外,还应注意保持段落间的连贯性,使整篇报告读起来顺畅自然。

小编友情提醒:

完成初稿后,别忘了仔细检查一遍。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是在检查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阅读,这样更容易发现潜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同学帮忙审阅,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所在。

【第4篇】矿井地质实习报告精选范文2200字

姓 名:考试吧

班 级:地质工程____-2

学 号:

实习地点:新景公司

实习时间:20xx.12.10-12.30

____年 12 月30日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1、学习实习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2、建立学生对煤矿整体及一通三防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

1、了解矿井地面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包括:

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2)矿井煤系地层特征,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

3)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倾向。

3、了解矿井开拓开采概况。包括:

1)矿井开拓:井筒位置及数目、水平划分、大巷布置、采区划分;

2)矿井开采:采区巷道布置、阶段划分、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等;

3)巷道掘进方法及生产工艺。

第二节 位置和交通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辽阳镇后窑峪村,距县城1.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____~1132227,北纬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长约km,东西宽约km。面积为8.042km.井田北东部为鑫顺煤业(原殷家庄煤矿),西部为神火集团高家

庄探矿区,东部、南部均无矿井。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城北1.5km处,其间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约2km有阳(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台)公路。阳(泉)—涉(县)铁路在井田以东通过。北距阳泉130km,东距邢台120km,南东距邯郸155km,西距榆社45km,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第三节 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属中低山侵蚀区,基岩大片*露,切割较强烈,沟底发育,地形复杂。地势总体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点位于井田东北山顶,海拔1342.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1125.0m,相对高差为216.90m。

本区属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约1km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东流经左权县城南。在左权县南东约40km处与从北往南留的清漳河东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东部有后窑峪河由北向南流过,雨季水量较大,平时水量微小,属季节性河流。其它河沟,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风,夏季温和多雨多东南风,秋季天高气爽。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气温为35.6(1981年),最低气温—25(1984年),年平均气温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降水量最多可达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8.7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9天。冻土深度为90厘米,一般从头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4月解冻。

本地区历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清道光年间曾发生过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邻区发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区。建国后,据记载曾发生过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级的4次,大于3级的7次,小于3级的24次。根据______gb50011—___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本地区划分为七级基本烈度带。

第二章 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1954年地质部213队在昔阳—襄垣一带开展过普查找矿工作。其中包括地质填图、小窑调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图系1914年陆军测量局测绘的1:50000地形图,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误差达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119队在地质部213队普查找煤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昔阳—左权地质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报告。1962年经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复审,定位不合格。并以决议书011号不予批准,注销储量。该项工作在井田内施工了80钻孔,因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测井资料,而且太原组15号煤层情况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队利用其大跃进中施测的1:10000地形图做底图在左权县城至李阳间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填图方法不明,观测成果、小窑调查等无资料查考,地质界限紊乱,加之底图降级使用,地质成果不宜采用。

1988年晋中市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井田东南部施工了b—1钻探煤钻孔,目的在于了解4号煤层,终孔层位于山西组底部,孔深352米。

1998年4月15日至1999年8月13日晋中煤田地质勘探队对井田进行了精查,在井田内施工了6个钻孔,工程量达3136.36米。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相应完成了1:5000地质填图8km2,三维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设计中所拟定的物探测井、生产矿井调查、采样测试、水文地质等工作。

____年4月至今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内施工3个钻孔,其中地质孔2个,水文孔1个,目前正在施工中。

第三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紫会向斜东翼南部,出露地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基本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8~10·,局部达15·以上,未见落差5m以上的断层。

第二节 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

一、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根据邻区资料,沿用其划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井田内松散岩层主要是第四系地层,分布于山顶、山坡、沟谷中,不整合于各时代底层之上。分布于山坡、山顶的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和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细颗粒,补给条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于由间沟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窑峪河等河沟沿岸的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性以卵、砾石和沙层为主,冲积层厚0~25m。基底一般为砂、泥岩,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水量丰富。井田外的左权电厂、化肥厂及庄则村的供水井成井时均自流。化肥厂2号井单位涌水量2.2l/s.m,电厂2号井自流量30.8m3/h,水质为so4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

怎么写报告100人觉得有帮助

矿井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

在矿井地质实习报告里,开头部分得先把实习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比如时间地点这些,还有参加人员之类的。记得要把实习的目的说一下,这很重要,能给整个报告定个基调。当然,实习内容也是重点,要详细描述实习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像采样分析,现场勘查,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内容。

接下来就是讲成果了,这部分要结合实际情况,把取得的数据整理出来,最好能附上图表什么的,这样直观一些。分析的时候得有点深度,不能光罗列数字,要从数据背后找出规律,比如矿层分布特点、矿石质量变化趋势之类的东西。要是有遇到什么问题,也得提一下,毕竟实习,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有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说用词得准确,专业术语不能乱用,不然会显得很不专业。另外,数据来源要标明清楚,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那得标注出处,这是尊重人家劳动成果的表现。

有时候在写报告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麻烦事,像是数据处理起来挺复杂的,这时候就得静下心来慢慢搞,别急躁。还有就是报告格式的问题,不同的单位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事先得了解清楚,按照他们的规矩来,省得返工。

有时候写报告的时候,思路会突然卡住,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了。这个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问题,说不定就有灵感了。当然,也可以找同事讨论一下,大家集思广益,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写报告不是一个人的事,团队合作也很重要。

最后一点,写完报告后别急着提交,最好多检查几遍。尤其是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数字有没有抄错,图表是不是对齐了之类的。要是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有经验的人帮着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总是好的。

【第5篇】秦皇岛地质地貌综合实习报告1范文600字

一 前言

在学校学习地质基础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对一些地质现象和一些岩石与矿物有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并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一次野外的地质实习工作。此次实习,一方面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格人才。

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学习内容:

1、主要以常见的地质现象为主,包括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岩石及矿物的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地层古生物和石油地质方面的知识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 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测区综合柱状图。

(二)实习中要求达到:

1、能比较正确地辨别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初步进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定识别常见矿物,特别是造岩矿物。

3、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实习区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产状及时代。

5、了解实习区变质作用类型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6、熟悉实习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岩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实习区中的构造现象及掌握野外识别方法。

8、较正确的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能利用地形、地质图寻找地质点,识别地质构造。

怎么写报告44人觉得有帮助

秦皇岛地质地貌综合实习报告1怎么写?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也不是特别难搞。首先要明白,写这种报告不是为了摆花架子,得实实在在地把事情讲清楚。比如,你得先去实地看看,把看到的东西都记下来,别光靠脑袋想。当然了,有些细节可能当时没注意到,回头再补就费劲了。

实习的时候,带上个小本子挺好使的,遇到什么特别的情况就赶紧记下来。要是觉得脑子好使,能记住也行,不过人的记忆力有限,有时候刚看完的,转身就忘光了。记得有一次我去实习,回来写报告的时候才发现忘了记录几个关键点,只能找照片和别人的笔记凑合着补。

写报告的时候,得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最好还能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比如看到了一块岩石,要先描述它的样子,颜色、形状什么的,然后想想书上讲的哪种岩石符合这个特征。这里有个小问题需要注意,有时候书上的描述可能和实际不太一样,这时候不能死磕书本,得有自己的判断。比如书上说某种岩石常呈红色,但你看到的可能是灰色的,这不一定就是错了,可能是环境影响的。

书写注意事项:

拍照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拍的照片能帮大忙。不过照片也不能乱拍,得有针对性,比如重点拍那些不容易描述清楚的地方。要是拍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照片,到时候找起来就麻烦了。有一次我实习的时候,拍了好多照片,结果后来写报告的时候发现根本找不到那块特别的石头在哪张照片里,白白浪费时间。

报告里还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分析,但这分析得靠谱,不能凭空想象。比如看到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地形不一样,就得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水流冲刷的结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有时候分析起来挺费脑筋的,但这也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报告后最好能找个同学互相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有限,别人说不定能发现你忽略的地方。不过要注意的是,别人的意见只能参考,最终还得你自己拿主意,不能全盘接受,不然写出来的报告就失去自己的特色了。

【第6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1范文1000字

本溪水洞(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

实习地点: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谢家崴子村本溪水洞

实习时间:____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实习天气:晴,有时多云

实习目的:观察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并了解其成因

10月15日我们驱车来到这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地点,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名胜风景区——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的本溪水洞风景区,来感受喀斯特溶洞这种地质地貌景观。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郊的本溪县小市镇境内,距本溪市区东28千米,它藏身于侠柯山腹,为千山山脉的东北边缘,太子河从洞前流过,是目前发现的可乘船游览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地下暗河),是石灰岩经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喀斯特溶洞。洞口在太子河岸畔,洞口坐南面北,依山傍水,高7米,宽25米,呈半月形。在洞口上端的悬崖峭壁上,刻有薄一波手书的“本溪水洞” 四个大字。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长50多米的“迎客厅”,也是我们祖先三千多年前居住过的遗址。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高低错落,曲折迷离,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流连忘返。大厅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水面停泊游船四十余艘,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千余平方米的水面,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水洞内深邃广阔,可游览的地下暗河全长2800米,面积3.6万平方米,空间40余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50米,长80米。尚未开发的地下暗河长约3000米。洞内水流终年不竭。洞中水每昼夜最大流量2万余吨,水深最深处7米,水洞河道曲折蜿蜒,“三峡”、“九湾”清澈见底,故名“九曲银河”。银河两岸石笋林立,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洞顶穹庐钟乳高悬,神趣盎然,晶莹斑斓,六十多处景点各具特色,琳琅满目。新开发的“源头天池”、“玉女宫”等500米暗河景观别有天地,神幻莫测。洞内空气畅通,常年恒温10℃,四季如春。泛舟其中,如临仙境。本溪水洞1997年被国际洞穴协会接纳为亚洲首批会员,____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名胜风景区,被中外游人誉为“北国一宝”,“天下奇观”,“亚洲一流”,“世界罕见”。洞外盘绕山腰的古式回廊,别具风韵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的内外景观相得益彰。站在洞口远望,对面山崖上大型摩崖石刻——观音造像,如从天际而来。太子河上漂流体验冒险的乐趣,池边垂钓领略渔人野趣。本溪水洞一年四季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让游人领略燕东胜境的神韵,体会北国风光的风骨。

怎么写报告34人觉得有帮助

这次实习主要是针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考察,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岩溶作用为主的地貌类型,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研究意义。我们小组前往了某地著名的溶洞群进行了实地观察,这次实习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进入溶洞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它们有的像垂挂的幔布,有的如尖锐的利剑,还有些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造型。导游介绍到,这些钟乳石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一小块。这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洞内行走时,我发现有些地方地面湿滑,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因此,在进行类似考察活动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穿防滑鞋,带好照明设备,以免发生意外。

接着我们来到一处地下河,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底部的鹅卵石。听讲解员说,这条河是通过岩层缝隙渗透出来的地下水汇聚而成的。河岸两边的岩石表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小孔,这是由于长期受到水流侵蚀的结果。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想到平时课堂上学过的溶蚀作用,果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好。不过这里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洞顶偶尔会有水滴落下,所以头顶上方的岩石要仔细查看,确保没有松动的石块。

在洞内的另一个区域,我们看到了一些地下湖泊。湖泊的水面平静无波,倒映着周围的景象,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导游告诉我们,这些湖泊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洞穴内部的地形变化导致了局部积水。我还注意到湖边有一些植物生长,虽然种类不多,但生命力顽强。这让我想起生物课上讲过的极端环境下生物适应的例子,真是很神奇啊。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了解了喀斯特溶洞的基本特征,还让我认识到地质考察工作的复杂性。比如在记录数据时,我们需要精确测量各个景点的位置、高度和宽度,还要拍摄照片作为辅助资料。有时候现场条件比较艰苦,比如光线不足或者空间狭窄,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调整方法,保证工作顺利完成。另外,在整理报告时,也要特别注意格式和细节,不能马虎大意。

回到学校后,我们开始着手撰写实习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目的、地点描述、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中观察结果部分是最关键的,需要详细记录每个景点的具体情况,包括图片编号、尺寸数据等。有时候为了确保准确性,我们甚至会反复核对数据,防止出现偏差。而心得体会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挥,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当然,在写报告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比如说有的数据记错了位置,需要重新查找原始记录;还有时候因为时间紧迫,有些细节没来得及补充完整。

【第7篇】地质现象实习报告范文750字

地质现象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怎么写报告32人觉得有帮助

地质现象实习报告怎么写

做地质现象实习报告,先得明确目标,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报告。实习的目的无非是观察、记录和分析,所以报告也得围绕这几点展开。开头部分最好简明扼要地介绍实习背景,比如时间地点什么的,还有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这部分要是写得太复杂反而不好。

在描述现场情况的时候,要尽量详细,尤其是那些肉眼可见的现象。比如说岩石的颜色、形状、结构,还有土壤的状态,这些都得说清楚。如果遇到什么特别的情况,像是突然下雨导致观察受阻之类的事,也得提一下。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容易跑题,把注意力放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需要注意了。

数据分析这块儿很重要,不能光靠眼睛看,还得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去理解。比如说看到一块岩石上有裂纹,就得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风化作用还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这里有个小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习惯性地抄书上的定义,但这其实没什么意义,最好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报告里还可以加入一些个人的想法,比如对某个现象的看法,或者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反思。当然,这个部分不能太主观,还是要基于事实来说话。有时候写到这儿就容易情绪化,比如觉得某个现象特别神奇,就忍不住多写几句,这样就有点偏离主题了。

小编友情提醒:

检查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格式,标点符号什么的都不能马虎。有时候打字的时候手滑,比如把“地质”打成“地置”,这种小问题得仔细找出来。另外,引用的数据也要确保准确,不能因为一时疏忽用错了数字。

【第8篇】编写实习报告—地质类实习报告范文750字

____-7-10 论文中国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编写实习报告—地质类”版权归所有;请注明出处!

怎么写报告40人觉得有帮助

实习报告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类报告不仅需要体现你在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还需要展现出你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好一份地质类的实习报告,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在开始动笔前,记得整理好所有的实习材料,包括现场记录、测量数据、照片和访谈笔记等。把这些资料分类归档,方便后续查找。有时候,由于时间紧迫,可能忘记标注一些关键数据的来源,这会导致后面整理起来费劲。所以,最好是在每次采集数据后立刻做好标记,这样既不会遗漏信息,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报告的开头部分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实习背景和目的。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太复杂,只要能让读者了解你这次实习的主要目标就好。例如,“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熟悉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并掌握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既清晰又具体。

正文怎么写?

这一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习的过程,包括具体的地点、时间和所进行的工作。比如,你去了某个矿区进行勘探,那么就要说明你是如何到达那里,使用了哪些设备,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尽量多用专业术语,这样可以增加报告的专业感。当然,如果你不太确定某些术语的正确用法,就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闹出笑话。

数据分析也是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意义。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繁琐,特别是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有时候,因为粗心大意,可能会把两个相近的数据点搞混,导致分析结果偏差。所以,在处理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最好能多检查几遍。

小编友情提醒:

别忘了在报告结尾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部分内容可以是你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记得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条理分明,不要含糊其辞。比如,你可以写道:“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团队合作在实际操作中的必要性。”

写完初稿后,最好找同学或者导师帮忙审阅一下。他们可能会指出一些你没注意到的问题,比如语法错误或是逻辑不通的地方。当然,有时候别人的意见未必完全正确,这时候就需要你自己判断是否采纳了。不过,也不要完全依赖他人的修改意见,毕竟最终的责任还是在你自己身上。

2025年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8篇)

写一份合格的地质实习报告,得从头到尾都用心去做。报告开头最好先概述一下这次实习的目的和背景,这能帮助读者明白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比如,你是去某个矿区考察矿产资源分布情况,那么就得简单说说这个矿区的重要性,还有你参与这次实习的意义在哪里。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工作内容了。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地质范文

  •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5篇)
  •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5篇)108人关注

    一、实习目的: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 ...[更多]

  • 地质实习报告(15篇)
  • 地质实习报告(15篇)108人关注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 ...[更多]

  • 地质的实习报告(15篇)
  • 地质的实习报告(15篇)103人关注

    1、实习目的本次的野外地质实习针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5级学生。这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认识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 ...[更多]

  • 地质学实习报告(15篇)
  • 地质学实习报告(15篇)103人关注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生实习报告范文一、前言通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 ...[更多]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十篇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十篇101人关注

    本溪水洞(地质地貌景观&mdash;&mdash;喀斯特溶洞)实习地点: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谢家崴子村本溪水洞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实习天气:晴,有时多 ...[更多]

  • 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例十篇
  • 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例十篇101人关注

    经过一个多学期煤矿地质学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和煤矿地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煤矿地质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状况往往有很 ...[更多]

  • 地质学实习报告的范文(精选8篇)
  • 地质学实习报告的范文(精选8篇)101人关注

    地质学实习报告的怎么写?做地质学实习报告的时候,得先把实习的目的搞清楚。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熟悉野外考察的一些基本流程。比如,要在规 ...[更多]

  •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8篇)
  •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8篇)96人关注

    第一章:绪言(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 ...[更多]

  •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7篇)
  •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7篇)96人关注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 ...[更多]

实习报告热门信息